|
为深化我们学生对桂西北地域文化与文学创作现场的理解,9月26-29日,2024级汉语言文学卓越人才实验班28名同学在学院党委副书记吴先源与陈爱中教授的带领下,赴河池市开展为期4天的“走进西北桂地,探寻文化根脉”研学活动。活动以文学寻踪、民俗体验与跨校交流为主线,系统走访河池三县,构建起一堂“行走的文学课”。
天峨启程:山路雨中行,文学馆中悟

参观东西文学馆

同学们在馆内阅览探讨

东西文学馆前合影
9月26日下午,师生首站抵达天峨县,前往位于山中的东西文学馆。当日适逢大雨,同学们在两位老师的带领下,沿泥泞山路徒步上行,相互鼓励,克服困难,最终抵达文学馆。通过参观馆内集中陈列的作家手稿、奖杯证书与出版物等实物,同学们系统了解到广西首位茅盾文学奖获得者东西老师的创作历程与河池作家群的整体风貌,从而对文学创作的严肃性与地域文化的滋养作用有了更直观的体会。
宜州行记:古镇觅史韵,学脉溯精神

浙大西迁纪念馆前合影
27日,团队赴宜州区开展实地调研。在怀远古镇,同学们通过观察古码头、骑楼建筑与民俗陈列,了解到该地作为历史上桂西北商贸枢纽的文化积淀;在刘三姐博物馆,同学们通过观摩山歌抄本、服饰与场景复原,进一步认识到壮族歌谣文化的表达方式与非遗保护的现实意义;在浙江大学西迁宜州纪念馆,通过参观历史照片、文献资料与复原场景,同学们了解到抗战时期浙江大学师生坚持办学的历史,从而对学术精神的传承与文脉延续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两校交流座谈会现场
当晚,研学团队前往河池学院开展交流。河池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党委书记欧阳珍与黄土路教授、成立教授等老师带领师生参观了校内设立的凡一平、东西文学馆。随后,两院师生围绕地域文学创作、写作教学实践等议题展开座谈。通过本次学习交流,同学们在跨校对话中拓宽了文学视野,也增强了对不同院校学术氛围的理解。
罗城观俗:馆中赏民艺,多元识共生

仫佬族博物馆前合影
28日,师生抵达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参观仫佬族博物馆。同学们通过观察馆内陈列的传统农具、织锦技艺、节庆场景复原等实物与图像,深入了解到仫佬族的生产生活方式与文化特色,从而对广西多民族共生的文化格局形成了更为具体的认知。
研而有思:行走中学习,实践里成长
本次研学中,全班分为融媒体、学术调研与文学创作三个小组,分别从影像记录、访谈整理与文本创作等角度展开实践。同学们在实地走访、观摩研讨与团队协作中,不仅提升了文化观察与表达能力,也增强了将理论联系实际的综合素养。
此次活动以“行走的课堂”形式,推动学生从书本走向现场,从接受知识转向主动建构认知。未来,学院将继续推进实践教学项目,深化地域文化资源与人才培养的有机融合,为卓越文学人才的成长提供更广阔的实践平台。(初审:朱映运 复审:吴先源 终审:唐艳军 编辑:谭清伊)